作为湖南“南大门”的郴州,既是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也是中西部地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近年来,郴州通过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和“产业主导、全面发展”战略,大力开展产业转型、环境治理和精准脱贫等重点攻坚,发展潜力持续释放、开放活力加快迸发、城市魅力显著提升。
带着对湖南“南大门”的关注,《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了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共郴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志仁。谈及郴州近年来的发展,刘志仁表示,主要还是得益于认真贯彻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在落实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上既“通天线”更“接地气”,立足郴州实际部署实施了一系列精准务实、有力有效的改革举措,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向更好更实更协调更可持续的目标加快迈进。
持续推进供给侧改革,把产业根基“做实”
郴州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头顶着“有色金属之乡”“中国银都”“中国观赏石之城·矿物晶体之都”等诸多光环,却也一度背负着安全事故、环境污染等诸多包袱。由于产业根基不牢、质量不高,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增速出现了较大波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郴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产业主导、全面发展”战略,全力以赴兴产业、强实体、提品质、增实效。
“郴州过去长期吃资源饭,发展方式粗放,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资源的路径依赖,在转型的道路有自身特殊的‘成长的烦恼’,也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与挑战。”刘志仁告诉记者,“十九大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从发展经济的角度来看,把十九大精神学懂弄通做实,就是要把实体经济抓好,把供给侧结构改革性改革抓牢,把产业根基做实。”
据介绍,郴州市已将2018年列为“产业项目建设年”,围绕全面推进产业建设实施“六个一工程”,力争实现新增1个千亿产业园区、新增1个500亿产业、新开工10个投资50亿元以上的重大产业项目、新引进10个500强企业、新实施100个科技创新项目、新引进100名高层次人才,确保全市“产业项目建设年”见实效。
同时开展“六大行动”,从园区发展、产业推进、企业培育、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环境优化等方面全方位发力,为推动全市产业项目建设大提速、大提质提供了“满满干货”。
拥抱粤港澳大湾区,把自然生态“做美”
郴州风光旖旎、生态优良,有着“山川之秀甲湖南”的美誉,森林覆盖率高达67.73%,空气质量稳居湖南省前列。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加上毗邻粤港澳、对接长株潭和珠三角的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得郴州在对粤港澳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颇受青睐,长年占据着“广东人最喜爱的旅游目的地”榜单。
用刘志仁的原话是:“把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结合好、发挥好,才能更精准更有效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据介绍,郴州一直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摆在重要位置,狠抓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强力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净土“四大工程”,近年来成功创建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列入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正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空气质量达标示范城市。
“郴州不能仅满足于做粤港澳的‘后花园’,还要建成大湾区的‘新客厅’。”刘志仁认为这样定位郴州更加精准。在他看来,花园是休闲放松的场所,而客厅则是谋求合作发展的地方,郴州具备打造这两种场景的双合体。
自2016年起,郴州市积极响应和贯彻湖南省委、省政府“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对接粤港澳、迈向国际的“桥头堡”和门户性城市的积极作用,加快建设国家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提出了“向南开放看郴州”的响亮口号,开放型经济连续多年居湖南省前列。
在这次全国两会上,刘志仁还准备提出设立郴韶赣“红三角”绿色经济圈的建议,用改革的思维,为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推动湘粤赣省际区域绿色协调开放发展贡献郴州智慧、郴州方案。
拥抱海内外客商,把政治生态“做优”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出了许多刚性要求,刘志仁对此有着十分深刻的理解,他表示,“‘放管服’改革的本质就是要激发市场活力,通过简政放权、严格监管、‘互联网+’等手段,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为人民群众增加便利,为企业做好服务。十九大报告和中央一系列政策文件都鲜明提出,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核心就是要为企业松绑。”
刘志仁介绍,郴州近年来在推进行政审批改革和“放管服”改革等方面探索积累很多有益的经验。比如2017年在湖南率先开展的“一次办结”改革,将政务服务改革1763项事项中的1651项纳入“一次办结”,其中1093项为即办事项、239项为“零上门办结”事项,政务服务整体提速50%以上。今年初又一次性取消了609项证明和盖章类材料,通过面对面、实打实、心贴心的改革举措,让投资者安心、放心、专心在郴州投资兴业。
刘志仁表示,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郴州将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一如既往坚持自然生态和政治生态“两个生态”一起抓,坚持以最优的生态环境拥抱粤港澳大湾区,以最优的营商环境拥抱海内外客商,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役,把影响发展的各类环境问题坚决整治到位。 (来源:中国企业报,何芳)